織金砂陶制品:土與火的藝術結晶
在貴州畢節(jié)的織金縣,有一種古老而獨特的手工藝品——織金砂陶制品,它宛如一顆璀璨的明珠,承載著千年的歷史文化,閃耀著獨特的魅力。
織金砂陶制作工藝源遠流長,早在唐宋年間就已傳入織金,至今已有1000多年歷史。以織金建制沿革而論,有記載的歷史也已有三百五十余年。清康熙四年,建平遠府而得名的“平遠鍋”就已馳名周邊。其主要產地在織金城關鎮(zhèn),其次是城北綺陌、城西阿弓下寨、以那架小拱橋等地。
織金砂陶制品具有諸多顯著特點。在原料方面,其采用織金本地的優(yōu)質無煙煤和粘土,經和泥、成坯、上釉到煅燒等工序制作而成。這種獨特的原料配方使得砂陶質地細密、耐高溫,具有良好的熱穩(wěn)定性。其制作工藝獨特,需經過篩土、打砂、和泥、制坯、自然干燥、烈火煅燒等72道繁復工序。采用慢輪及雙層陶模的手工方法成型,先將兩種坯泥相接拍平,在內陶模上將粘土旋轉拍打成型后,再換置到已墊好細煤灰的外陶模內,繼續(xù)成型操作,粘接把柄及刻畫線條裝飾等,最后晾干,再涂以有單一蠟質礦土調制而成的土釉。
織金砂陶制品的外觀別具一格,一經出窯,用柴火煙熏,呈灰黑色,古樸渾厚,帶有濃厚的古樸韻味。與其他陶器不同的是,作為釉料的白泥,燒成后與砂器本色融為一體,略帶锃亮鉛白色金屬光澤,顯得飽滿含蓄。
在用途上,織金砂陶制品涵蓋了生活的方方面面,有砂鍋、鼎罐、茶具、藥罐、火鍋、茶鍋、平底鍋、砂缸、香爐等三十多個品種,幾乎囊括了人們日常所需的生活器皿。用其燜飯、燉雞、煮肉,味道鮮美醇香,是其他金屬鍋所不能及的;用砂罐沏茶或熬中藥,茶味及藥效甚佳,能使茶葉、藥材得到充分浸泡,燉煮時均勻受熱,使藥石本身的特性能更好被湯水吸收;用砂陶器具儲藏食物不易腐爛變質,還具有良好的保溫性能。
作為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,織金砂陶制作工藝不僅是一種傳統(tǒng)技藝,更是織金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。它體現了民俗風情、傳統(tǒng)文化和民族藝術精髓,承載著當地人民的智慧和情感。在歷史的長河中,織金砂陶曾經歷過繁榮與衰落,但在當代藝人的堅守與創(chuàng)新下,又煥發(fā)出了新的生機與活力。如今,織金砂陶制品不僅暢銷貴陽、畢節(jié)、清鎮(zhèn)、重慶、安順一帶,在國外也有所銷售,聲譽極好。
織金砂陶制品,這一土與火的藝術結晶,以其獨特的工藝、優(yōu)良的品質和豐富的文化內涵,成為了織金縣的一張亮麗名片。它不僅是實用的生活器具,更是精美的藝術品和珍貴的文化遺產。讓我們共同呵護和傳承這一古老的技藝,讓織金砂陶制品在未來的歲月里繼續(xù)綻放光彩,為人們的生活增添更多的美好與溫暖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