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們常說,在貴州,北有婁山關,南有石門關,素有“黔門南關”之稱。
因古時刀劈斧削搬的兩山間僅有可容一人一馬的石門可通,石門間橫臥一天然石條,酷似進堂屋門檻,俗稱石門坎,又曰石門關。
石門關,又稱石門坎,位于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安龍縣城南石門坎山下,距縣城約15公里,距南盤江渡口約10公里。
【歷史淵源】
軍事要地:因地理位置重要,扼滇桂之咽喉,且山脊連貫,凹凸不平,山腰多石峰、密林,便于伏兵,易守難攻,有“一夫當關,萬夫莫開”之勢,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。這里曾發(fā)生過兩次萬人大戰(zhàn),一次是清順治十五年(1658年),清將卓布泰率兵數(shù)萬人進攻南明永歷朝廷興義府(今安龍),奪取府城南石門關,擊敗留守府城明將李成爵,收復興義府;另一次是清廷撤三藩,吳三桂反,清康熙十九年(1680年),清軍賚塔部擊敗吳三桂部將周應龍、何繼祖部,奪取石門關,收復南籠廳(今安龍),最終完成統(tǒng)一中國之大業(yè)。
交通要道:其作為交通要道的歷史可追溯到南宋時期,當時這里是自杞國販馬重要通道上的一個關鍵節(jié)點。自杞國人從云南大理買馬后,經(jīng)此通道趕到廣西橫山寨(今田東境內(nèi))馬市,將馬賣給南宋政府,為南宋提供戰(zhàn)馬。此外,在清道光年間,興義府知府張锳到任后,曾花三年時間,耗資數(shù)千兩白銀,擴修府城至坡腳的道路,其中就包含了石門關這一段,進一步加強了其交通地位。
歷史遺跡見證:境內(nèi)的摩崖石刻、古驛道、馬蹄印等都是其歷史的見證。如懸崖絕壁上刻有“石門關”三個大字,其下部的“石門關記略”似一書卷,清晰地記敘了石門關特殊的地理位置、得名原因及歷史上的戰(zhàn)略地位、大小戰(zhàn)事等情況。在涼水井處,山崖上刻有“涼水井,永歷帝部將李成爵護主成仁處”幾個大字,讓人不禁聯(lián)想到古戰(zhàn)場的慘烈場景。
【相關人物與事件】
南明永歷帝:1652年,南明永歷朝廷播遷到安龍,把安龍作為皇都,前后共歷時18年,在此期間發(fā)生了“石門關大戰(zhàn)”等事件,這些事件對南明的歷史發(fā)展產(chǎn)生了重要影響,也為安龍留下了豐富的南明歷史文化遺跡。
興義府知府張锳:他在清道光年間到任后,積極推動當?shù)氐陌l(fā)展,捐資擴修府城至坡腳的道路,其中石門關路段的修繕,不僅改善了交通條件,也促進了當?shù)氐纳虡I(yè)流通和文化交流,對安龍的經(jīng)濟和社會發(fā)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。
【文化價值】
石門關及其周邊的歷史遺跡,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(nèi)涵,是研究南明歷史、古代軍事、交通貿(mào)易以及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實物資料。它見證了不同歷史時期的政治、經(jīng)濟、文化變遷,對于傳承和弘揚安龍的歷史文化,增強當?shù)厝嗣竦奈幕J同感和自豪感具有重要意義。1988年8月24日被安龍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的“獨立三邊”摩崖,也位于石門關附近,其所在的棲鳳街道幺塘村小水井組麥子關隘口崖壁上的石刻,展現(xiàn)了當時的書法藝術和文化風貌,為研究當?shù)氐臍v史文化提供了又一重要依據(jù)。
【旅游開發(fā)】
近年來,石門關所在區(qū)域的旅游開發(fā)也在逐步推進。石門關旅游度假區(qū)積極打造旅游設施,嚴格按照國家旅游局公布實施的《旅游廁所質(zhì)量等級的劃分與評定》(gb/t189732016)標準及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(qū)建設標準,建設了多座風格各異、兼具美觀性與實用性為一體的旅游廁所,如五道水生態(tài)藝術公廁、六道水生態(tài)藝術公廁、云上村莊仿生態(tài)樹根廁所等,為游客提供了更好的旅游體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