布依族很早就生活在南北盤江流域。布依族來源于古代百越人的駱越一支。據(jù)史書記載,春秋戰(zhàn)國時(shí)期,駱越人屬牂牁國的臣民,今桂西北和黔西南即古駱越地。布依族至今仍保存古駱越人的許多生活習(xí)俗和文化特征。今縣境南盤江河谷和平樂、北鄉(xiāng)、花障、魯溝、龍廣、木咱等地的布依族聚居區(qū),仍沿襲古駱越人居住的‘干欄”式建筑,即今所稱“吊腳樓”及其演變的“地樓”、“半邊樓”。布依族貴銅鼓,也是古駱越人的文化特征。布依語同駱越語相近,據(jù)宋人周去非《嶺外代答》載: 駱越人稱母親為“米囊”(Me33na:TJ2),布依語稱母親為“乜”(Me33);駱越人稱岳母為(ti53),布依語稱為(ta:i53)。許多布依村寨或附近的山坡、田地名稱,均以古駱越語的委、平、洛、壩、納、浪、板、巧、岜、冗、者、央、內(nèi)、打等語音為詞頭命名。
布依族的族稱,秦以前稱濮越,兩漢六朝稱濮僚,唐宋元代被稱為蠻、番;明清至民國末年被稱為仲家。自《元史》首稱“仲家”后,明清有的史籍稱布依族為“仲苗”、“仲蠻”和“古仲”,民國年間,布依族還被稱為“夷家”、“夷族”、“水家”、“水戶”、“土人”、“土邊”等。但布依族始終按照古老的族稱自稱為“濮越”(依)、“濮僚”(饒)(第一、二土語區(qū))和“濮俚”(夷)(第三土語區(qū)),這些自稱保留有“族”“人”的意思,含有民族自尊。新中國建立后,黨和國家尊重民族意愿,在1953年冬召開的布依族代表人士協(xié)商統(tǒng)一民族名稱的會(huì)議上,取消了“仲家”、“水戶”、“夷家”、“土邊”等不是布依族自稱的稱謂,根據(jù)布依族自稱的歷史,以“濮”與“布”、“越”“俚”與“依”讀音相近,統(tǒng)一用“布依”為本民族的族稱,正本清源,恢復(fù)了布依族族稱的本來面目。
在布依族形成過程中,各民族相互交往、融合,“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”歷史上形成民族遷徙與融合的原因,大多是由于戰(zhàn)爭、移民、貿(mào)易、避難等。據(jù)史志記載,自春秋戰(zhàn)國以來,縣境有十余次規(guī)模較大的移民,其中,北宋迄清末移民最多。明初“調(diào)北征南”、“調(diào)北填南”;清乾隆、嘉慶年間招民墾種,咸同之后開通商路等,江南、湖廣及四川等地遷來居民不少。這些移民中,有一些與當(dāng)?shù)赝林ɑ,而后成為布依族?